福利经济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比较经济学的体制研究方法 [复制链接]

1#
孩子患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6731900.html

引言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比较方法分别探讨,然后再说明这两者的联系。

比较经济体制的方法

从以上列举的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中,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要素进行比较,这都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方法或角度。例如,可以从经济组织、产权结构、决策结构、*府的经济作用等某一方面,对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比较。

目前在比较经济体制中流行的方法大体上都是由此产生的。这取决于比较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偏好,或者说,取决于他认为在经济体制中何种要素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方法:。

决策权的比较方法

决策方法把经济体制看作是社会建立的对有关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现象作出决策的机制。决策过程包括:决策权的分配(决策结构),向决策者提供使他们能够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信息结构),以及决策者借以实现其决策的机制(动力结构)。

这种方法同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是一致的。因为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何人、何时、何地、为何人作出生产和分配的决策,所以,它把决策权的分配看作是经济体制运行的核心。这种方法把决策权的分配情况作为经济体制比较分类的标准。所谓决策权的分配或决策结构是指社会成员经济决策权分配的制度和规则的总体。

例如,生产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这是极端集权的体制,或者相反,生产决策权分散在每一个人手里,这是极端分权的体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种体制都不可能存在。但是,决策权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体制是存在的。

这种决策权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状况是由何种制度和规则造成的,这是决策权比较方法研究的重心。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决策权是一个当事人能够作出为他自己目的服务的可能性。通常,这种决策权力是被法律所认可的,但这种权力并不等同正式的法律权力,有时,非正式赋予法律权力的当事人拥有同样的甚至更大的决策权。

实施决策权,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决策,二是间接决策。直接决策是指在一系列可能的行为中选择某一种行为,从而在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事件中发生某一种事件,并产生某一种行为的结果。例如,*府直接作出投资决策,形成了某种企业,生产出某种产品,这就是直接决策。

间接决策是指改变一系列可能行为的优先次序,从而影响对一系列可能行为的选择,或者通过改变目的和改变观念以影响对行为的选择,这一切也会导致对事件和结果的影响。例如,*府实行某种鼓励出口的优惠税收*策,从而导致出口行业的发展,这就是间接决策。

一般认为,决策权有四个基本来源:第一,传统和习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经济决策权是依据社会公认的传统,既不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也不需要*事的强制力。例如,某些部落的首领按世代相传的习惯就行使决策权。

第二,强制。在*事统制的情况下,经济决策权是从*事强制力中派生出来的。例如,在战时,国家*事组织和经济决策权就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情况对经济决策权会产生影响。第三,所有权。在现代西方经济中,生产决策的基础一直是对稀缺资源的支配权。

在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之前,土地所有权是经济权力的基础。产业革命以后,资本所有权成为生产决策的基础。第四,信息。在现代经济中,信息的支配权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变得愈来愈复杂,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极大地增加了同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权力的这种基础变得愈来愈重要了。

也由于信息和知识在生产决策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所以,拥有所有权的人往往委派能最多和最好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人来行使决策权。这是现代经济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采用决策比较方法的研究者比较重视信息结构。所谓信息结构是指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

如果每个决策当事人始终能完全确定地知道他面临的一切可能行为和外部情况,那么,这些当事人就会在一个具有完善信息结构的系统中行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要减少决策的失误,决策当事人就要尽量掌握作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这又是他必须去做的。

在经济体制中,决策结构和信息结构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决策结构中的关键是决策权集中和分散的程度问题,那么信息结构中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流的方向。信息流可以是纵向的(在等级制的上下级之间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在等级制的同级当事人、同级机构之间、或者在没有等级关系的两个单位之间)。

在决策权相对集中的体制下,信息流主要是纵向的,而在决策分散的体制中,信息流主要是横向的。同信息结构紧密相联系的是相互有关的决策的协调问题。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每个决策者取得其他当事人有关决策的信息,从而保证各个决策者互相有关决策的一致。协调得好,经济体制运行的效率就高;协调不好,经济体制运行的效率就低。

当事人要贯彻自己的决策,就必须有一种推动其他人服从并实现其决策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动力结构。经济体制的动力结构既受决策结构的支配,也反过来影响决策实现的程度。推动人们行动的主要形式有强制、物质鼓励、忠诚、社会觉悟和传统。对于人的动力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通常的说法是:一切人的推动力来源于满足下列基本需要的要求1)生理需求(饥、渴);(2)安全感,即具有某种稳定程度的安全环境;(3)爱,某种归属感的需求;(4)取得社会承认和名声的需求;(5)个人潜力的最充分发挥。我们不否认前面四种基本需要,但重要的还是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

因为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都是人类劳动贡献的产物,归根到底有赖于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但人的才能带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各人的才能,表现不同,大小不等,因此,各人承担的任务应该符合各自的才能和特点,并且同他们的才能相比,应有适当的困难程度。

如果工作太容易,他们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当然,工作太困难,他们承担的风险太大,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同时,各人根据克服困难的程度,取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并取得劳动和事业上的成就。这样的动力结构既能发挥人的潜能和首创精神,又有自我约束力。

过去往往认为动力结构的关键问题是利己和利他的问题,这是各执极端的片面看法。看来,动力结构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问题。如果允许个人选择,彼此能适应和协调,体制运行的效率就高,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彼此对立,体制运行的效率就低。这种决策权的比较方法,以决策为体制运行的中心,以信息流为体制运行的手段,以人的动机作为体制运行的动力,对我们认识体制运行过程是有意义的。

这种比较方法在组伯格等著《比较经济体制》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种方法是目前西方国家较流行的方法,对苏联、东欧以至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只有“规律”的研究,而缺乏对各种决策主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甚至错误地把后一种研究称之为“主观社会学的研究”,使理论脱离了经济主体一人,而陷于脱离实际的抽象。

结语

因此,“规律”架空了。通过对决策主体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毕竟局限于从某一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涉及经济体制组成的各个方面,它偏重于纯经济方面的分析。实际上,一种符合理想的经济模式的应用,断然不能离开特殊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