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让普通人看懂和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
庞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慨叹:“如果经济学家能像牙医一样谦逊又能干,那真是太棒了!”他的学生琼·罗宾逊夫人则提醒人们:“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知道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堆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在经济学已经成为高度专业化、理论化的知识与技能的今天,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已经质疑“理性经济人”(Econs)这一核心公理假设,并提出应当重视此前被理论忽视和舍弃的那些有局限理性、有局限认知计算能力、有局限自利追求的“常人”(Humans)。遗憾的是,“能干”的经济学家们为普通人撰写的兼具思想性、趣味性、可读性、实操性的经济学读物并不多见,立足于专注讲述与普通读者看似遥不可及又息息相关、不能选择而只能适应的宏观经济的经济读物更是少之又少。
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前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博士(下文称“作者”)写“一本普通人能看懂、能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著作”的愿望,似乎略显另类。在《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一书中,作者融汇了自己过去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以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与市场研究为纬,以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为经,试图实现“道术结合”“授人以渔”的目的。《宏观中国》分别介绍了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资产配置的总体分析框架以及每一论题中相应的具体分析框架,并贯穿了“从长期到短期、从形势到政策、从宏观到配置”的思路:只有理解了中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逻辑,才能对短期经济走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只有全面、充分、系统地掌握了宏观经济形势,并熟悉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思路与逻辑,才能对未来宏观政策走势进行更准确的前瞻;只有充分理解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现状与前景,才能制定更加合理准确的大类资产配置决策。
根据分析框架展开分析、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成败来调整分析框架和进行新一轮预测,“如此循环往复,就能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理解能力与预测能力。”就此,作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际宏观环境和中国宏观经济各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后形成的“长期性停滞”困局仍将延续;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代表的国际经贸冲突未来仍将呈现上升态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仍有可能加剧;全球负利率现象将会维持较长时间;美国股市估值高企,未来存在重大调整的可能性;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仍将继续下行;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仍处于高位,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中国政府的中长期挑战;中美经贸摩擦将会继续倒逼中国国内结构性改革;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即将提速。
根据以上判断,作者相应地提出了关于具体资产配置的投资建议:在股市投资方面应更加重视“蓝筹龙头”与“科技创新”这两大配置方向;在债券投资方面应警惕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的爆发;在外汇投资方面应防范人民币汇率的潜在贬值风险;在大宗商品投资方面总体偏悲观,但黄金仍有一定配置价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高峰已过,投资应